博士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大湾区精准医研院(广州南沙) 面议

广东省广州市

应届毕业生

博士

五险一金
住房补贴
绩效奖金
定期体检
年终奖
带薪年假
通讯补贴
交通补贴
节日福利
{{ collection ? '已收藏' : '收藏职位' }}
投递简历

微信扫码分享

招聘科室

博士后

经验要求

应届毕业生

学历要求

博士

薪资要求

面议

招聘类型

社招全职

职称要求

不限

招聘人数

若干

专业要求

不限

外语要求

不限

更新时间

2024-10-21

职位描述

01需求方向
1.学术方向:遗传学、干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肿瘤生物学、代谢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转化医学等。
2.产业方向:临床用生命组学新技术及新产品研发;生物医学大数据技术、数据库产品与人工智能产品研发;重大疾病临床精准防诊治方案、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及相关产品研发;创新医疗器械与生物医学新仪器、新设备研发;生物标志物与分子诊断产品研发;智慧病理与生物医学影像技术与产品研发;干细胞、细胞治疗与免疫治疗技术与产品研发;抗体药物、蛋白质药物、疫苗、天然药物、靶向药物等创新药物研发。

02研究院下设机构
研究院根据重点研究的疾病类型先期设置四个研究所,分别是遗传疾病研究所、肿瘤防治研究所、神经疾病研究所和老年健康研究所。
研究院按研究方向或关键技术设立八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健康医疗电子研究中心、智能医学研究中心、线粒体遗传与医学研究中心、类器官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细胞治疗与免疫治疗研究中心、原创新药研究中心、精准诊断研究中心、基因组技术研究中心。

03应聘条件
1.年龄应不超过35周岁,品学兼优,身心健康;
2.具有生物学、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或相关交叉学科前沿领域背景,过去3年内获得或将在近期获得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
3.在本领域发表过高水平研究论文,或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高水平成果;
4.工作严谨踏实,责任心强,具有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04薪酬待遇
1.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年薪制,一人一议,30万以上,其中包含每月3000元的住房补贴,特别优秀者年薪可到60万以上);
2.提供充足科研经费和一流的科研设备平台,根据工作能力和贡献发放相应补贴与绩效奖励;
3.鼓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广东省、广州市和南沙区各种人才资助计划等各类项目;
4.按标准缴纳五险一金,带薪年假等全方位福利,协助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及健康保障等;
5.其他福利待遇参照精准医研院相关规定执行。

05 应聘方式
有意申请者请将详细简历(包括学习经历、科研或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方向及贡献、发表论文列表、获得奖励及荣誉等)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hr@ipm-gba.org.cn(邢老师),邮件标题请注明“应聘精准医研院-博士后-导师-本人姓名”。


06第一批合作导师基本信息
1.金 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院长,教授,博导,德国马普学会外籍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环境与预防学部副主任,中国遗传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十三五”国家精准医学专项专家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遗传学及遗传流行病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和计算生物学,在Cell、Nature、Science、Nat Rev Genet、JAMA、JCI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0多篇,被引3.3万余次。研究成果2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樊 嘉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教授,主要从事肝胆肿瘤临床诊治及肝脏移植、肝癌转移复发机制及转化研究。首创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 提出肝癌肝移植“上海-复旦标准”和移植后转移复发防治综合策略,系统解析了肝癌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分子机制,建立了肝癌早诊及转移复发预测模型,并实现多项临床技术转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3.林鑫华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执行院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遗传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信号转导、转录调控和表观遗传对内脏器官(肠、肺等)的稳态维持、组织再生和干细胞调控的作用机制,成果被Nature综述类杂志重点介绍,关于蛋白糖在形态发生素浓度梯度形成的研究被认为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4.石乐明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教授,国际组学大数据质量控制学会(MAQC)首任主席,深圳微芯生物共同创始人。从事药物基因组学、精准医学、生物信息学及化学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旨在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和药物临床应用的有效率;发起并领导关于基因芯片和新一代测序质量控制及标准化的MAQC/SEQC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成果由Nature出版集团出版多个专辑进行系列报道。

5.邵黎明
现任复旦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具备近30年在制药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各类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经历, 多个候选药物进入各期临床试验 (I、II、III 期, NDA),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研发和过程管理的经验。邵黎明教授同时致力于生物医药的发展战略、政策和创新生态的研究。

6.余科
女,复旦大学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生物部主任。长期致力于肿瘤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研究,研究方向为靶向药物的开发和机制研究,涵盖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抗体融合蛋白等技术领域;1992-2010年历任美国诺华、惠氏/辉瑞药业资深主任研究员,所主持的全球首个mTOR抑制剂Torisel于2007年上市,获美国化学学会工业创新最高等奖“Heroes of Chemistry”;发表新药研究相关论文专利100余篇,他引>4000次;承担新药创制专题12项,获企业研发成就奖4项,近期研究成果包括原创候选药物的国内外知识产权多项,近五年内进入国内外临床研究的原创小分子化药、大分子生物药各1项,临床前研究数项;已实现新药成果转让3项(金额3.5亿元)。

7.朱宁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博导。从事皮肤修复与再造、干细胞和生物材料、皮肤组织库与细胞库、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近30年。在英国率先组建了英国人类皮肤库,英国皮肤黑痣治疗中心与黑色素瘤细胞组织库,英国人类脂肪干细胞库和人类皮肤干细胞库,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干细胞技术进行创面修复和微创美容整形治疗的整形外科专家之一。1992年获得英国皇家外科科学院院士(烧伤整形外科)。1997年获英国皇家整形外科最高奖“Bodenham奖”,研制的组织工程皮肤被评为“英国2006年度十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近期,攻克临床级细胞生物反应器规模化无血清制备关键技术,获国家专利;建立细胞治疗研究开放性关键技术平台,推动我国细胞治疗前沿技术、新型产品临床转化与产业化,项目成果获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医学一等奖;2017年起,受聘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领域专家组专家。

8.侯宪玉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1994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遗传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医学院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2019年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分别担任Tenure-track研究员,终身资深研究员和干细胞调控与动物衰老实验室主任。2020年起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干细胞代谢与凋亡在发育,衰老,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中枢机制。相关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Cell, Cell Stem Cell, Genes &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Cell, Blood,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众多国际学术期刊。

9.邵志敏
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主要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诊疗流程,确立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和精准治疗策略,开展临床试验显著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已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600余篇,被世界医学文献引用逾8000次,主编专著10本。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0.陈海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导,胸部肿瘤多学科诊治组首席专家,美国AATS学会会员,美国ACCP资深会员(Fellow),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在Cancer Cell、JCO、CCR、Cancer、JTCV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等奖、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等。

11.周俭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肝癌转移复发的精准医疗研究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兼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肝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APPLE) 执行理事等。
从事肝癌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30年,已积累10000余例肝切除和2000余例肝移植临床经验,成功主刀亚洲首例ALPPS术治疗传统手术不能切除的巨大肝癌;作为编写专家委员会副主委兼外科组组长执笔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及2019年修订版;获国家科技奖励5项;先后主持国家863 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等课题23项。在Cell,Nature,Annals of Surg, JCO,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等发表论文380篇(以第一/共同第一或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4篇)。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创新开发国际首个microRNA诊断肝癌试剂盒,获国家药监局注册证,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12.毛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顾问委员,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脑疾病领域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外科疾病的基础和临床转化、脑功能重塑和神经再生、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在NEJM、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Advanced Materials、Neuro-oncology等神经外科和神经科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和指南3项,研究成果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次,被授予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和上海市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

13.徐文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院长,教授,博导,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常务副主任,上海肢体功能重建重中之重临床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及总干事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国际腕关节镜协会(IWAS)主席、亚太腕关节协会(APWA)候任主席、上海市“银蛇奖联合会”主任委员,入选国家杰青,国家创新群体带头人、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卫健委突贡,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手外科、显微外科疾病的诊治,研究成果在国际医学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入选2018NEJM最受瞩目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全国优秀院长及国之名医、上海工匠等荣誉。

14.张文宏
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肝病中心联合主任,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兼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预防与控制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市抗击新冠临床救治专家组长,抗击新冠公共卫生专家组共同组长。兼《中华传染病杂志》总编辑,《微生物与感染》主编,《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s》(国际防痨联盟会刊)副主编。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诊疗研究。建立了一系列新发传染病的鉴定技术平台和新技术,发现和发表了包括猪疱疹病毒跨物种传播、非洲锥虫病输入、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并获中华医学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主编及参编各类感染病学专著20部。

15.刘杰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消化病研究所所长,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研究方向为基于免疫稳态的晚期肿瘤综合治疗。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疑难病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创立了基于表观基因修饰的肿瘤无创诊断(液体活检)新方法;开展了基于PDX模型的肿瘤精准治疗方案选择及晚期肿瘤的综合免疫治疗,取得较佳疗效;构建了第四代针对实体瘤的分泌型CART,使实体瘤的CART免疫治疗获得突破。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肿瘤个体化新抗原疫苗研究。在Nature 临床实践肿瘤发表的临床病例研究被推举为美国临床医师继续医学教育教材(CME)。承担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先后发表论文130余篇,包括Cell, Nature 子刊等。为GUT国际编委,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编委,Nutrition & Metabolism 副主编。

16.朱剑虹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教育部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和研究工作,在临床工作第一线进行紧密联系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转化医学探索。研究干细胞移植示踪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转化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创新性地将干细胞研究手段-基因组移植技术应用于预防线粒体疾病遗传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工程细胞,改变细胞的识别信号以及细胞应答;研究针对血管内皮细胞设计的工程细胞与血脑屏障的调控修复机制,为细胞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策略。成果先后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Cell》等国际顶级杂志,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杂志、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曾被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评选获得“世界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奖”,先后担任亚洲-太平洋洲神经外科联合会(AAFNS)执行理事和司库(Treasurer)、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治疗分会会长等。

17.唐惠儒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从事代谢物结构功能及代谢组学研究30余年。曾任英国BBSRC所属食品研究所及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医学部Senior Scientist、“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在Nature等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引9900余次。部分工作被Science、Nature及系列刊物作为“研究亮点”专文评述。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会长;国际实验磁共振大会(ENC)执委(中国唯一);Nutrition & Metabolism等副主编。

18.陆豪杰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卫生部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获得者,中组部第二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及跟踪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的分离富集、蛋白质定性定量及蛋白质成像等新方法,涉及疾病的蛋白质组及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和糖组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Anal Chem和Chem Commun等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被引三千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十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面上、973项目(课题组长)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

19.李富友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2014-2020年连续7年入选汤森路透/科睿唯安公布的全球“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录。主要从事生物医用发光材料及转化研究,内容涉及:(1)上转换发光生物成像与活体检测;(2)发光体外诊断与食品安全检测;(3)多功能纳米材料用于诊疗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他引23000余次,H index为92。有40篇论文入选ESI十年化学和材料领域高引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被旗舰性评论期刊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Noteworthy Chemistry、ACS Nanotation和Chemistry World等推荐介绍。已获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曾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3年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第四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4年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等。

20.张凡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复旦-陶氏化学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生物医学诊断试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凡教授主要从事光学探针设计与合成、生物医学成像分析、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精准医学分析以及光学成像仪器的创制等方面的研究。成功建立了近红外多重成像分析方法和近红外时间分辨活体成像技术,不仅实现了信噪比和组织穿透深度的大幅提升,而且实现了多指标高通量检测,从化学探针制备、成像仪器搭建及其生物医学分析应用等方面均获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荧光成像分析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 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多篇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 Nanotechnol (1篇),Nat. Commun(6篇)等生物化学权威期刊上,引用超过17000次,H index 68,2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8-2020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撰写出版英文专著2部。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Frontiers in Chemistry国际奖等奖励。同时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 (Nanoscience Section)主编。

21.黄广华 
博士、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3)”和“杰出青年基金(2016)”获得者。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并在终期评估中获得“优秀”;曾担任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和中科院特聘研究员。黄广华团队主要从事人体致病性念珠菌形态发育、致病机理、耐药机理和新药筛选等方面研究。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以通讯作者身份在Plos Bi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杂志和Faculty of 1000 网站多次介绍和评论过这些文章。

22.周兆才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随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先后为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2017年任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0年作为特聘教授加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领域为肿瘤发生及免疫应答的分子细胞信号机制。迄今已在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 Journal、Cell Research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

23.王纲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副院长。现任JBC等学术期刊编委,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百人计划”及“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先后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及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期专注于研究转录与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理及其在发育和疾病(代谢、癌症等)中的功能作用。发现转录中介体复合物在mRNA剪切加工、转录延伸、以及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非经典功能;首次提出平滑肌与脂肪细胞的“双向调控”及其共同起源;发现中介体不同亚基在胚胎干细胞干性维持及多谱系细胞分化中的不同功能;发现转录中介体亚基MED23参与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并影响成骨的发育;揭示中介体作为表观遗传调控因子,调控癌症与肌肉细胞分化之间的拮抗作用;发现转录中介体亚基MED23调控肝糖脂代谢、肝纤维化及肝癌的发生发展等。作为通讯作者在Mol Cell,Dev Cell,Genes Dev,EMBO J,PNAS,Nature Comm,PloS Biol等杂志发表论文。

24.胡薇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双聘教授。主要从事热带病与寄生虫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及应用相关研究,研究重要寄生生物的遗传变异、分子进化、发育、感染过程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并发展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特别在日本血吸虫寄生与传播的分子机理以及新型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6项。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0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3)以及\"全国血防卫士\"称号(2018)等。

25.张锋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遗传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以及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等多个SCI期刊的编委。致力于人类生殖与发育相关疾病的遗传机制和转化研究。已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 Gene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Cell Research, Science Advances等学术期刊上已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被引用5300余次。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9)、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药明康德生命化学杰出成就奖(2015)等科技奖励。研究内容:针对男性无精子症、畸形精子症、女性卵巢早衰、复发性流产、各类出生缺陷等生殖和发育疾病,开发遗传诊断与个性化干预的新技术。

26.徐彦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生物医学研究院兼职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中源协和创新突破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等多项荣誉。研究团队利用生化和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基因转录,染色质结构调控,表观遗传调控,DNA损伤修复,肿瘤发生信号通路等关键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Nature, Science, Molecular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Research等学术刊物。

27.蓝斐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上海市医学表观遗传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细胞生物学会染色质分会秘书长。分别于复旦和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致力于研究表观遗传学领域中组蛋白甲基化的调控和识别机理,揭示表观遗传异常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近年来发现增强子“过度活化态”及其调控机制,并发现了人类组蛋白变体甲基化信号的识别方式。发表论文60余篇,包括Cell,Nature,Molecular Cell, Cell Research, Cell Reports等,他引近万次。曾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中源协和创新突破奖,研究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医学十大进展。2008年到2012年,参与创建美国星座制药(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s),现有2类药物在美国FDA临床试验阶段,有着丰富的创新药靶发现和药物开发经验。

28.丁琛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蛋白质组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利用蛋白质组技术规模化解析生命活动中蛋白功能,主要围绕 “蛋白质组大规模鉴定、精确定量和数据分析”、“转录因子规模化富集、鉴定和活性研究”、“重大疾病蛋白质组”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主持多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数十项中国、美国专利。迄今共在Nature Biotechnology等发表研究论文46篇,被引用1300余次。

29.邓勇辉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等奖(已公示)、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曾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首届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荣誉,2014−2019年连续六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单。主要从事先进介孔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以及气体传感器相关研究工作。在Nat. Mater.、Chem. Soc. Rev.、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论文引用超过15000次(H指数为61,Google Scholar),出版英文学术专著一部。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上海市基础重大项目等近10项课题,主持企业合作课题3项。现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多孔材料分会常务委员、全国气湿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学快报(Chin. Chem. Lett., IF 4.6)执行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30.刘骁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主持和参与中、英、美和欧盟多项前沿侵入式神经调控芯片和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研发,包括人工耳蜗,可抑制晕眩的前庭神经刺激器,脊髓刺激器,迷走神经刺激器,深脑刺激器,可治疗儿童夜间遗尿症的智能穿戴式设备,基于RFID技术的无线药剂传感器,可穿戴式生物阻抗成像系统等。2018年被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院(EPSRC)授予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Fellow。他是IEEE电路与系统协会下属的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 Circuits and Systems技术委员会委员,2016至2019年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模拟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疗电子、神经调控、可穿戴式电子、无线传感技术、片上系统和微系统设计、微电子传感器。
31.陈炜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家,担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智慧医疗电子中心主任、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生物电及睡眠表型平台负责人、IEEE传感器和系统理事会中国分会主席;IEEE EMBS可穿戴生物医学传感器与系统技术委员会区域代表;IEEE JBHI,IEEE TNSRE,Frontiers等领域顶尖期刊副主编,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综述期刊IEEE RBME执行主编。在国际顶尖杂志及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及参加科技部重点专项、上海市科委、欧盟等十余项重要项目。
陈炜教授长期从事融合信息科学、临床医学、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新型医学健康监测系统的工作,研究精准舒适的多模态人体生理及行为参数监测系统及数据融合分析,在包括原创原型系统研发与临床验证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和突破性的贡献。主要研究包括新生儿监护、老年人监护、睡眠监护、脑活动监测与分析、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监护、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32.詹义强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研究,主要研究有机和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在传感器、光电探测等领域的应用。至今在Science、Adv. Mater.、Nano Energy和Adv. Fun. Mater.等SCI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获得2013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军委装备发展部共用技术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浦江人才计划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受邀担任美国能源部、罗马尼亚国家发展创新委员会、香港研资委国际评议专家。

本招聘启事长期有效,额满为止。

单位介绍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Greater Bay Area Institute of Precision Medicine (Guangzhou))(以下简称“精准医研院”)是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复旦大学三方共同举办的广东省属事业单位,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2020年10月19日,经广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核准登记注册。

精准医研院将面向广东省和大湾区建设战略需求,面向生命医学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汇聚多方力量,凝聚复旦大学科研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力,推动长三角与珠三角深度融合,提升校地合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Greater Bay Area Institute of Precision Medicine (Guangzhou))(以下简称“精准医研院”)是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复旦大学三方共同举办的广东省属事业单位,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2020年10月19日,经广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核准登记注册。

精准医研院将面向广东省和大湾区建设战略需求,面向生命医学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汇聚多方力量,凝聚复旦大学科研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力,推动长三角与珠三角深度融合,提升校地合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产出国际领先的原创基础研究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建成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和智慧医疗支撑平台,建成国际顶尖的精准医学和智慧医疗研发人才高地,转化重大科研成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是国家优青(海外)项目依托单位、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依托单位,热忱欢迎海内外高水平博士毕业生申请加盟。

医直聘安全提示

医直聘直聘严禁用人单位做出任何损害求职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扣押求职者证件、收取求职者财物、向求职者集资、让求职者入股、诱导求职者异地入职、异地参与培训等,您一旦发现此类行为,请立即举报

职场助手

简历优化

优化简历,涨薪34%

求职咨询

每周学习求职技巧

面试辅导

快速提升面试成功率

职业规划

为你定制专属职业规划

工作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南江二路6号

职位百科

博士后

博士后并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准进入博士后科学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获取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者科研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