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的网络分身_医直聘_中国卫生人才网

职场人士的网络分身

日期:2024-03-28 16:39:38 来源:


    【医直聘】是垂直于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才招聘服务平台,支持免费发布职位信息,医疗人才网招聘找工作就选医直聘!查看更多职业规划


创意兼职工作斜杠青年

       那时候 Daniel 是宁波国家电网的一名员工,2016 年 9 月辞职到上海交大攻读 MBA,他的职业规划是进入风投领域。Daniel 还有一项经营了三年的副业——帮助学生申请海外留学和提供职业规划咨询。

 

        2013 年毕业后 Daniel 申请留学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中介机构并不在乎学生真正去哪个学校,是否匹配;加之国内高校职业教育环节薄弱,学生走出学校面对就业会陷入迷茫。于是 Daniel 跟英国留学回来的大学同学共同创办了留学咨询机构,邀请一些有兼职意愿的师哥师姐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其他学生申请海外项目。

 

       原本朝九晚五是消磨时间,换个思路成了经营其他业务的机会。下班后的空闲刚好跟学生下课同步,而且由于时差晚上也是身在海外的咨询师们活跃时期,Daniel 的业余时间为对接供需双方忙碌起来。测试运行一年,效果不错,咨询业务慢慢走上正轨,各个事务也有对应的人在负责,现在 Daniel 不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但是因为看到留学需求旺盛,这项副业他计划长期做下去。

 

       英语里有一种表达,「我带好几顶帽子」。意思是一个人有着不同的职位,或者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近年来零工经济、斜杠青年的概念被广泛接受,成为未来新趋势,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

 

       斜杠青年(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Marci Alboher 的《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s》一书,强调的是无边界职业生涯模式。该书在全球畅销之后Alboher根据更多的案例与反馈将斜杠青年模式进一步总结为五个类型。在本职工作以外发展副业就是其中一种形式。

 

本职工作+副业 是过渡成为斜杠青年的稳妥方式

 

       根据职业咨询机构 MBO Partners 最新发布的《2017 年美国自由职业者报告》显示,零工经济(gig economy)于 2017 年在美国职业市场继续发展,惠及不同年龄段、性别、技能及收入层次的自由职业者 4100 万人,兼职自由职业者1180万人。目前美国大约有 40% 的职场人士正在或从事过自由职业,而这个比例有望在 2022 年过半。零工经济的盛行背景是「打造了世界上迄今最大经济体及最强中产阶级」的美国职业契约,即「只要努力工作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契约,受到削弱。这种削弱每个人都有感受。

 

       传统规划职业生涯的策略是纵向单一发展,但在科技冲击、行业颠覆之下传统雇佣关系开始松动,寄托于一份工作的风险增加,许多职场人开始经营多元化职业发展方向。

 

林晅是她的另一个身份。

 

       四年前,她入职一家 500 强科技外企,初入职场偶尔会因为不得要领而抱怨。三年前,那个安慰并帮助她的男朋友说,「你要不要把这些你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记录下来?或许有很多其他的人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呢。」这个提议让微信平台上多了一个「小A的职场故事」的公众号和一位叫林晅的写手。

 

       2014 年底故事里的两个人分手,林晅停更了一个月,因为每次登陆公众号用的都是男朋友的邮箱和密码。许多粉丝留言问为什么停更,说这些职场文章很有帮助,公号停了可惜。她假装没看见,但每天都在想这件事。后来她想通了,面对现实:这次继续写,是为了自己。

 

      现在林晅做市场运营,白天在公司忙到没时间跟微信群里的朋友讲话。夜里七点多回家简单吃了晚饭,开始为公众号写文章直到凌晨。不忙的时候一周更新三篇,工作忙的时候会加班到九、十点,就一周两篇。

 

       其实 7 月开始,林晅的公众号后台存着一篇写好的文章——《对不起,这是这个公众号的最后一篇文章》。这次不是停更,是为了弥补最初失误注册了企业号要做迁移。迁移的契机是她的新书就要上市了,这是三年来坚持写作的收获。「其实我最开始并不喜欢写东西,慢慢形成了习惯就觉得也很好。只要你觉得这个时间花得有意义,写文就不算负担。」林晅有时候会想自己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假如未来有一天被淘汰,还有什么安身立命的技能?

 

       外在动力总是难以持续,能长久支撑行动的毅力定是发自内心。按照 Alboher 的总结其实副业通常是个人兴趣的延展。

 

       雨荷是个手帐达人,坚持写博客多年,公众号在她看来不过是换了一种记录形式而已。她踟蹰的是网络的放大效应。「毕竟是个公众平台,起初会担心大家怎么看我,如果有人不喜欢怎么办。」当时她看到本讲职业发展的书,其中一章是提到要管理自己的社交网络打造个人品牌。认为个人品牌要真实,获取受众的信任可以适当展示脆弱,分享自己擅长的东西。「你们接受还是拒绝我的文字,那是你们的选择。我又不了解你们,我不可能每篇文章都满足你们的想象和期待吧。」于是在母亲的鼓励下她开通了自己的公众账号。半年时间她收到过千万级别大号的专栏作者邀请、线上微课堂的讲师邀请、媒体关于斜杠青年的采访、文章互推和文案分销。原本在香港大学全英文教育下荒废的中文再次找回写作的感觉。

 

雨荷的手帐。

       这是迷茫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在忌惮网络的同时,它的放大效应也加持了年轻人的广泛兴趣,给想法插上翅膀让副业灵活有多变。在去美国之前 Emily 从没想过博主会成为一种职业。

 

       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留在洛杉矶成为时尚公司的数据工程师。Emily看到美国时尚产业更加完整的环境下,很多人全职成为时尚博主。利用社交平台发广告、抽奖赠送礼品,博主赚取推广费用和销售返利。

 

     「我本来就喜欢穿搭,大学时候很喜欢拍照,就想业余时间把兴趣当作工作来做。」2016 年 7 月 Emily 开始在自己的微博上晒照片,每周更新三四次。工作分忙季和淡季,不忙的时候可以利用午休时间照顾选题,设计搭配、定照片,计划好周末拍摄哪几套衣服。除非有私人活动,通常周末都是 Emily 的拍照时间。她笑着说似乎每个时尚博主都有一个会拍照的男朋友。更新微博起初只是消遣,无所谓专业。所以当 Shopbop 找到她希望合作推广的时候 Emily 很惊喜,她把这视为一种肯定。

 

第二份职业,其实没那么难

 

       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内容和信息的生产方式。在过去我们获得信息主要渠道是电视、报刊或者大型门户网站等,信息和内容则由专门媒体团队采集和创作。然而新媒体赋予了大众生产内容的权利。

 

       微博 @牛牛Emily 用一年时间累积七万多粉丝。最初经历过一次爆发式涨粉,那是篇分享自己健身瘦身的文章。Emily 花很长时间写这篇文章讲自己摸索出的经验,讨论亚洲女性适合的运动方式。发布之后她被几千的转载量吓了一跳,一夜之间微博粉丝突破万级,许多公众号找来向她要转载授权。Emily 不认为自己做博主有多么成功,如果一定要谈经验的话,「大概分享干货会比较容易涨粉」。从那之后她会定期分享穿搭合集,还有护肤也是她感兴趣的事,不忙的时候就把这些整理成文章。


       同样的困惑,起初在用公众号分享手帐经验的时候雨荷也不知道该扮演什么角色。她去看其他手帐博主的图片,颜色对比明艳、胶带贴画复杂,手帐做得像艺术品。雨荷并不擅长画画,也不愿意花时间做贴画,「我觉得我偏向日程管理、计划效率反思总结,正好网上缺这样的手帐博主,可以把这个分享出来。」其实雨荷的反思恰好符合 USP 理论——找到产品精髓,强调自身特殊性。这一理论的经典案例是M&M巧克力的广告词「只溶在口,不溶在手”。“你看我1月份推送的文章和5月份推送的文章,底部我的个人介绍是不一样的,因为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我要写什么。」雨荷在半年时间里摸索自己的风格,甚至包括公众号更新的内容也是在一篇篇推送过程中渐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关注的和愿意写的东西。别的巧克力再甜也没有关系,我们做那颗拿在手上不会化掉的巧克力豆就好,首先保持自己的颜色。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在 2007 年出版了一本书——《看见成长的自己》。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僵固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是出自这里。通过学习不断成长,做得不好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把它做好。

 

       Daniel 还记得咨询机构成立之初服务的一个学生。预想应该从自己母校开始做起,没想到第一位同学竟是来自西安长安大学。印象深刻的主要原因是,Daniel 跟他的合伙人在这个同学身上消磨了巨大耐心,微信删删加加十四五次。2014 年还是同学们迷信大品牌留学机构的时候,加上 Daniel 本身没有沟通经验。两个合伙人对一个学生,前后经历两个多月,早上 9 点开始到凌晨 1、2 点,断断续续用微信用电话沟通。Daniel 跟合伙人把留学经历和工作经验不管需要的还是没必要的全讲给对方,「后来觉得已经讲了这么多,不如就全讲给他吧。」但从学生角度出发,要把费用交给未曾谋面的咨询师,一直怀疑是骗子,聊天又的确受益,非常矛盾。Daniel 后来几乎要放弃这个学生,反而是学生找回来,「跟着心里的感觉走,上当受骗就受骗吧」。结果是好的,当年这个同学获得了 10 个 OFFER,自动成了 Daniel 的人肉小喇叭。

 

       Daniel 服务的学生都是要由老学员推荐,因为不想再为打消怀疑浪费精力,他们的策略是靠口碑取胜。线上讲座只限制 30-50 人参加,线下 20 人左右,保证转化率避免无用功。例如跟高校社团合作,只面向有需求有野心的小朋友做活动,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线下活动 20 人参加,转化 6 个人。他说要做小而美的咨询机构,能看出是在不断试错中找对的方向。

 

下班后是不一样的自己

 

       斜杠青年定义的副业,核心不是为了拥有额外收入,甚至不是为了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是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即便固定工作之外扮演另一个角色不能增加经济收入,角色本身的体验也足够视为收获。

 

       Emily 工程类专业毕业,是地地道道的数据工程师,日常工作就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对着电脑沉浸于代码之中,“之后想在这个行业发展变成数据科学家大概是我对自己的规划,当然未来也不是既定的。”其实大家对理工科人的刻板印象应该改一改了。Emily 说不知道大众普遍对有趣的标准是什么,但她觉得身边同学都是很有意思的人。除了在电商工作,负责技术后台的,还有的成了金融人或在学校担任教职,更有的向艺术领域发展,或是写小说。这样对比,Emily 做网红博主也不值得惊讶。

 

       雨荷把更新公众号当作强迫自己输入的手段。有时候输出太多,没有输入,会有耗竭感。光输入,没有有效输出,那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的掌握和消化。有时候她也会犯懒,今年 3 月的时候曾经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就把自己参加活动的照片晒出来,「读者会看出来你这个星期没有输入或者偷懒了。」

 

       公众号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雨荷对自己的定位和生活方式的坚持,而且把自己先展示出来就可以吸引兴趣相投的朋友。香港大学毕业后,雨荷工作还不到一年。由于工作原因,见到的也大都是金融圈的人。但因为公众号上文艺香港的板块,就通过后台留言认识了几个可以一起参加活动的朋友。

 

       林晅的新书已经开始预售了,这可以算是她三年公众号运营的总结。』以前不知道该怎么思考,现在帮别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一些。」平时注意总结自己或同事的工作经验。公众号做到第二年的时候就有出版社找到林晅希望她出书,但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后来林晅得知对方认为她是个小作者不能自带流量,认为没必要在她身上花费时间。之后铁道出版社的编辑再次找上林晅。前车之鉴,林晅说,我没什么流量。这一次是编辑坚持认为她写的内容能帮到很多人。现在林晅有时会收到粉丝的职业咨询,有时收到约稿,收到赤兔的分享邀请。但是后者被林晅拒绝了,因为她不想走到幕前,同事们并不知道她公司之外的第二个身份。

 

       在 Daniel 的咨询机构里,咨询顾问性格不一,有的热情有的高冷,其实大家都是兼职,各自拥有很好的工作,业余愿意把留学经验分享给师弟师妹。浙江大学是 Daniel 的母校,现在偶尔有同学需要咨询,三四个人组织在一起,周末跟 Daniel 约个时间他就会开车到杭州跟大家见面聊一聊。其实这种定制化服务很受欢迎,但是咨询顾问有限。Daniel 说他们正在搭建一个留学平台,帮需求方和服务者对接。

 

       马特里德利在《理性乐观派》一书中提到:我们兴许很快就会生活在后资本主义、后公司的世界了,个人可以自由地临时聚到一起分享、协作和创新,互联网会帮助人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雇主、员工、消费者和委托人。互联网的帮助下传统创业时要负担的租金、广告成本都压缩了。「试错的成本越来越小,方式会更加灵活。」


医直聘公众号二维码.jpg

关注微信公众号,更多知识分享,还有小姐姐专业咨询服务~




医直聘二维码

微信找工作

找高薪好工作

找高薪好工作

意见反馈 TOP